台灣過去以代工模式在PC供應鏈上佔了重要的地位,而在移動裝置、智能手機興起後,整個PC供應鏈崩壞,造成這些企業不知所措。而手機的霸主蘋果、三星就是大家要爭取代工的對象了。但,台灣只能代工?
如果我跟你提議一個business model,然後說要投入1000萬,你會怎麼問?
應該很多人的答案是:會賺錢嗎?什麼時候會開始賺錢?我們大多數的人應該會很在意ROI,很在意什麼時候可以把本賺回來、然後開始賺錢。
會有人問這個business model是否可以持久、可以創造新的模式讓競爭者不會進來?短期之內即使不賺錢,但是持續堅持這個所堅信的business model終究可以賺錢?
以前我聽過一位公司的大股東說:幹嘛搞品牌,又花錢又不一定賺錢,就幫人家代工就好了呀。我想這就是典型代工思維,只想弄個生產線,然後幫歐美大廠打工,今天幫這家打工、明天換另外一家。這些歐美品牌大廠賺走了智慧財,而我們只能賺辛苦血汗錢。大學的老師說,致富的shortest path是到交清念研究所,然後去台積賺股票,而現在可能多一個選擇是鴻海。但是就只有這樣?
現在因為雲端、社群這些架構興起,比之前「.com」的年代帶來更多機會,而且可以用更少的資金、甚至網路集資來獲得資金創業。為什麼我們不能跳脫代工思維,然後試試看以不同的business model來賺錢?我們是否能夠勇敢去試試看自己相信的事情,即使沒有如預期成功,但也有勇氣去經歷失敗並從中學習?
以前我聽過一位公司的大股東說:幹嘛搞品牌,又花錢又不一定賺錢,就幫人家代工就好了呀。我想這就是典型代工思維,只想弄個生產線,然後幫歐美大廠打工,今天幫這家打工、明天換另外一家。這些歐美品牌大廠賺走了智慧財,而我們只能賺辛苦血汗錢。大學的老師說,致富的shortest path是到交清念研究所,然後去台積賺股票,而現在可能多一個選擇是鴻海。但是就只有這樣?
現在因為雲端、社群這些架構興起,比之前「.com」的年代帶來更多機會,而且可以用更少的資金、甚至網路集資來獲得資金創業。為什麼我們不能跳脫代工思維,然後試試看以不同的business model來賺錢?我們是否能夠勇敢去試試看自己相信的事情,即使沒有如預期成功,但也有勇氣去經歷失敗並從中學習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